蘿小姐從小就愛吃各式豆腐料理,從一般家常的紅燒豆腐,到餐廳必點的鐵板豆腐,甚至連夜市的臭豆腐幾乎打從我有印象開始就會吵著要蘿老媽買給我吃。這樣的豆腐控來到了瑞典,在亞洲巴士上看到了牙膏狀比陳年老豆干還硬的豆腐時還真差點讓我掉下思鄉的眼淚來。後來隨著亞洲移民越來越多,瑞典豆腐的進化也越來越趨成熟,我們漸漸能買到泰國妹做的類板豆腐。直到去年,在歌德堡的台灣餐廳裡吃到了老闆做的豆腐,先是熱淚盈眶,感動自己竟也能在瑞典找到這幸福的家鄉味,但馬上又搥胸頓足的怨念住的實在離歌德堡太遠,總不能為了吃個豆腐上演離家五百里吧!
後來經Joanne介紹,上網買了豆腐模。但因為小羽的出生,家裡忙的人仰馬翻,模具就又這麼被我供了起來。直到過年的時候,吃到郭同學及譚同學從延雪萍帶來的手做豆腐,那帶著濃郁豆香味的豆腐,說是吃完齒頰留香可真一點也不為過。也就因為這麼一盒豆腐,激起了我跟YQ的豆腐製作大業。我們家連著三天都泡豆子煮豆漿,而且還把所有的蛋白質凝固劑全給做上一遍(石膏粉、鹽滷片、液狀鹽滷、葡萄糖胺),把小志先生最實驗的精神拿來做豆腐,為的就是要比較哪種凝固劑的口感較佳。小志先生很是滿意的說,這才叫豆腐嘛!不但充滿豆香,而且煨煮之後湯汁的精華都能被吸收進去(還不會搶掉豆香)小強先生則是不解,為什麼大家都願意站在爐前熬豆漿搶當豆腐西施。
Anyway,今天就來分享一下製作方法!沒有豆腐模的朋友,只要找個能瀝水的容器(像是活動方形蛋糕模、或是蒸籠)然後鋪上紗布巾找個重物壓即可。
l 食譜來源:按照豆腐模廠商的指示
l 材料:
1. 黃豆400克泡水6小時備用
2. 清水1600克
3. 石膏粉6克、清水100g
l 作法:
1. 將泡好的豆子分批跟1600g的清水打成豆漿(這種豆漿
比我們平時喝的豆漿還要濃很多)放入紗布袋中過濾
2. 將豆漿用中火煮到冒泡沸騰後(記得要站在爐前不斷攪
拌,否則容易糊底。懶人的作法是我就設下溫度提示,
剛開始攪拌一下,然後溫度設65度再攪拌一下,然後溫
度再設85度後就一直站在爐火前直到煮沸)再滾1分鐘,
熄火。待溫度降至85度c
3. 將石膏粉與清水放入一深的容器中拌勻溶解到沒有顆粒狀
4. 將降溫好的豆漿從高約30-50公分處往下沖石膏水,接著
靜置20分鐘(想吃豆花的人此時可以先來一碗)
5. 將豆腐花舀到鋪好紗布巾的豆腐模中,接著蓋上蓋子,壓
上重物到模具內沒有液體再流出(壓的越久口感越扎實,
想吃嫩豆腐的壓個20-30分鐘就可以,板豆腐約1-1.5
小時,豆干就壓個4小時超過即可)